重庆河长制工作简报
2018年第56期
(总第87期)
重庆市河长办公室 2018年12月10日
重庆市打破行政区域管理壁垒
推动河长制工作从“自治”全面走向“共治”
河湖管理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重庆市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为进一步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在河长制工作推进中,加强市内各行政区域合作的基础上,与四川、贵州、湖南等相邻省份深化共治意识、健全共治机制、落实共治责任,打破行政区域管理壁垒,从“自治”全面走向“共治”,在深入落实河长制工作的同时,全力助推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一、省市互动,强化共治意识。发挥主人翁意识,在顶层设计上加强与周边省市合作,全力筑牢长江中上游流域生态保护屏障。一是构建合作框架。先后与贵州省、四川省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建立三峡库区跨省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区域环境保护定期联席会商、部门联系通报等9项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搭建“信息互通、联合监测、数据共享、联防联治”工作平台,推进河长制工作合作向纵深发展。二是开展联合巡河。与四川省开展全国首次跨省市河流联动防治工作,两省市级河长联合巡查琼江,在沿线河道综合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水源地保护及水污染治理等多项工作上达成共识,商讨整改措施,明确2020年水质达到III类的总体目标,全力保障跨省市河流治理到位、管理到位,推进跨省市河长制工作取得实效。
二、区县推动,健全共治机制。遵循合作框架协议,各区县因地制宜,完善治理机制,促进工作更好落实。一是市内实现联防联控。针对部分跨行政区的市内河流,由河流主要流经区县牵头,与其他区县建立完善集中巡河、交叉巡河、污染防治等多项机制,联防联控局面已初步实现。辖区内万州区联合开州区、云阳县,在长江、磨刀溪、澎溪河等跨区域河流河段治理中,建立共同预警、项目统筹、协商督办等10项治理机制;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3区县共同编制龙溪河治理方案。二是市外拓宽合作范围。在建立主要领导互访机制及定期轮流组织召开联防联治协作季度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加强环境安全及污染事故联动处置、联合监管执法等深入合作,并完善相关机制。辖区内长寿区与四川省邻水县,就管理御临河,完善建立污染防控、联合监测和预警、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联动等7项机制;武隆区与贵州省道真县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完善协同应急处置、跨界流域水环境安全处置等机制。
三、镇街联动,落实共治责任。切实压实乡镇、街道属地责任,打破行政管理区域壁垒,开展广泛的镇街联合治河行动,持续提升河流“颜值”和“气质”。一是市内集中行动。全市各镇街集中开展清漂治污、沿岸截污、河岸环境整治等共治行动,仅今年集中开展的“清河一号”专项行动来说,全市各镇街就清理河岸垃圾共19万吨,打捞河面漂浮物13万吨,处理非法排污案件500余件。二是市外定时行动。跨区域河流的镇街加强与周边省份的沟通联系,协调时间、地点,定时、定点开展河流共治工作。辖区内荣昌区龙集镇与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周兴镇针对跨区域河流渔箭河,在第46个世界环境日当天,开展沿河垃圾清理、河道水面漂浮物清淤清障等行动,全面推进共治;合川区三庙镇、二郎镇、燕窝镇、古楼镇、龙凤镇与四川省武胜县的万隆镇、清平镇共签联合共治协议,实现河长制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缝对接、携手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