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龙 河
乌江右岸支流。河长106千米,流域面积1700平方千米,落差729米,多年平均流量41.3立方米/秒。其中,重庆市境内河长44.2千米,流域面积1241平方千米。
1、 概述
流域地处贵州省东北部和重庆市东南部接壤地区,位于东经108°30′~108°40′、北纬27°20′~28°37′,地跨贵州省松桃县、沿河县和重庆市酉阳县。
甘龙河发源于贵州省松桃县红石乡,经重庆市酉阳县,于贵州省沿河县黑獭(黑狼乡)注入乌江。从河源至松桃县朝花口为上游,长约39千米;朝花口至酉阳县小河镇为中游,河长约55千米;小河镇以下为下游,河长约20千米。
流域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川黔湘鄂褶皱带,位于武陵山腹地,多呈中低山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流域多年平均气温14.9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8.1摄氏度(1952年),极端最低气温-8.4摄氏度(1957年)。年平均降水量1344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928毫米,年最小降水量1022毫米,5-7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5%。酉阳1955年最大24小时降雨量228.9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49.4毫米。
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0亿立方米。中上游水质可达到Ⅱ类水标准。重庆境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84.17兆瓦,技术可开发量为57.4兆瓦,经济可开发量为39.9兆瓦。
甘龙河干流中上游森林植被好。域内有成片的以针叶林与阔叶林为主的原始生态林,林产品以松、杉、柏为主。矿产资源主要有汞、莹石、重晶石、铅、锌等。
流域内洪旱灾害频繁,多出现夏旱和冬旱。据《酉阳县志》记载,自1831年~1949年的119年间,酉阳共发生大洪灾9次、大旱灾6次,平均约8年1次。1831年,酉阳大旱,民食观音土,死者众多。1848年,酉阳遭旱,饿殍遍地。1900年,酉阳旱灾,寸草不生,俗称“庚子大灾年”。自1950~1987年的38年间,共发生洪、旱灾害23次。其中1960年,夏旱连伏旱长达100余天,树枯、禾死,溪沟断流。
甘龙河因河谷深切,两岸多为山地、坡地,灌区发展难度较大。至2006年底,重庆境内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8座,灌溉面积450余公顷;小水电站8座,装机容量9210千瓦。
2、纪实
上游自河源北流,过甘龙、和平乡后,河道渐宽,行于黔渝界,至朝花口。甘龙河河源地处贵州省北缘山区生态林区,高山幽谷,植被茂密,有成片原始生态林。上游主要流经山区,河道蜿蜒,滩多流急。河岸多为灰岩,泉水露头较多。河槽多呈V型,以块石、卵石为主,河床稳定。
中游过朝花口转西流入重庆市酉阳县境,过南界乡,左纳龙溪沟。南腰界乡余家桶子,有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为清代木石结构吊脚楼建筑,是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鱼虾坡折向西北流,至金家坝右纳桥子洞河,河长23千米,流域面积529平方千米。汇合口下游约700米处,有在建的金家坝水库。中游段,河道深切,两岸陡峭。1988—1991年,该水库坝址处,实测年平均流量41.7立方米/秒,最枯流量4.81立方米/秒。再流至酉阳县小河镇,右纳小河,河长48千米,流域面积582平方千米。
下游河道较宽,两岸多农田村寨。过小河镇,转西南流,为黔渝界河,在驴子口入贵州省沿河县境。过大漆,经沙子镇,以下称白泥河;转西北流,于沿河县黑獭(黑狼乡)汇入乌江。
甘龙河上游水量小,淹没大,水力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小。中下游控制集雨面积大,枯期径流稳定,交通方便,淹没小,适宜梯级开发。1987年四川省涪陵地区水电部门规划甘龙河干流重庆境内河段4级开发,总装机26兆瓦。1990年,完成甘龙河流域规划报告,提出4级方案:关子门电站(5.4兆瓦)、土泉口电站(7.5兆瓦)、金家坝(15兆瓦)、五堆电站(12兆瓦),利用落差195米,总装机39.9兆瓦。其中,金家坝工程于2001年7月开始规划设计,2005年6月,完成初步设计,2005年12月开工兴建。其功能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防洪和养殖等综合效益,水库总库容1.58亿立方,装机容量66兆瓦,设计灌溉面积4160多公顷。
来源:中国河湖大典
编辑:付琦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