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及意义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期盼,打造干净清爽、开放共享的河湖水域空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民生大事。我市山环水绕、河湖众多,市委、市政府在全市部署开展本次专项行动,旨在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市近年来岸线治理保护成效,通过打造一批亲水生态岸线,逐步推动河湖水域岸线空间、亲水便民设施开放共享,努力让广大群众享有见山见水、生态美丽的河湖水域岸线公共空间,给市民休憩游玩增“乐”,给游客打卡体验添“彩”。可以说,打造最美河湖岸线,是我市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二、主要内容
下一步,将聚焦各级河长“领衔”、各部门联动2个关键点统筹推动本次专项行动,强化科技赋能和督查暗访,推动河湖岸线智能化管理转型升级,确保河湖岸线管护问题整改“件件有回音、事事见成效”。同时,激发全民参与共治活力,构建“全民发现、全民监督”的治理生态。
具体来讲,将从以下3个方面实施:
筑牢河湖安澜防护屏障。将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强化河湖岸线的管护。通过强化河道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实行岸线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限制区分类管控,严格管控开发利用强度和方式,以促进岸线保护和利用。通过强化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管理,对跨河、穿河、穿堤等各类涉河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保护河湖岸线生态本底。通过对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持续开展排查整治,遏制突出问题增量、减少存量。
建设绿色生态水韵廊道。将从工程治理的角度夯实岸线的生态底色。首先,将修复水域岸线,推进受损河湖水域岸线复绿和生态修复,对三峡水库消落区按照保留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工程治理区实行分区管理,保障良好生态功能。如,在嘉陵江江北区顺水寺段、嘉陵江北碚区东阳段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到2027年,全市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自然岸线率分别达到93.6%、85.6%、93.6%以上。其次,将实施水域岸线工程治理。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工程实施,提质建设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到2027年,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区库岸环境100公里,累计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250万亩,建成不少于80条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山地生态清洁小流域。最后,将打造生态缓冲带。因地制宜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等重点流域、城市河段及其他重要水体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到2027年,建成河湖生态缓冲带120公里。
打造开放共享亲水空间。将从亲水便民的角度推动岸线生态价值转化。一方面,将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依托河湖岸线自然形态,推进沿河、沿湖绿色生态廊道、亲水生态岸线建设,建设一批公共体育设施、水文化展示、沿河步道等亲水便民设施,并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到2027年,“两江四岸”累计建成朝天门片区、化龙桥滨江段、九龙半岛滨江段等滨江公共空间7个、滨江驿站42处,实现200公里滨江步道贯通。另一方面,将有序推进水域岸线空间、亲水便民设施开放共享,实现还岸于民、还景于民、还河于民。同时,还将重点聚焦开州区汉丰湖、云阳县长滩河等加快打造集水上运动、滨水康养、文旅休闲、绿色金融等于一体的水经济产业链,聚力打造涉水特色IP,推进岸线资源生态价值转化,推动“以河养河”。
打造最美河湖岸线,事关群众健康福祉,事关美丽重庆建设成色。我们将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把群众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增强群众因水而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系统重塑大江大城河湖水域岸线风貌,聚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