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三峡成库后水质会如何
2004年8月30日
来源:经济日报
截至今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一年,和防洪、发电一起三项功能并举,进入了边建设、边运行、边生产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三峡成库后水质如何?水污染是否彻底防治?是否出现了泥沙淤积,能否达到冲淤平衡?三峡的水是清了还是浊了?
治污有效果但未达目标
从2001年到2010年10年内,我国计划投入近400亿元人民币巨资防治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使污水直排长江成为历史。但这些依靠国家投资建设起来的污水处理厂,目前处理一吨水的成本在1.2元左右,而能够从居民用水中得到的补贴大概是每吨水0.4元钱。以后如何保持成本,取得收益?污水处理厂建设进程很快,但会不会建成后晒太阳,这是很多专家担心的问题。从目前环保总局水质监测结果来看,一年来,水质和以前无明显差异,而水体中悬浮物含量水平总体下降较大,表明水库蓄水后对悬浮物含量有影响,与悬浮物含量相关的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及金属类的含量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都说明投用的防治项目已初步发挥了作用。
为了支持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库区的工业建设如火如荼,但从国家环保总局今年4月初发出的通知看,三峡库区及上游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得并不理想,147项重点项目中有51项未动工,304家规模以下企业有206家未关闭,治理速度离2005年工业污染负荷削减30%的阶段目标相差甚远。目前三峡的来往船只上生活垃圾依然采取直排长江的方法,这也是一个污染防治的重点。三峡库区船舶平均流量10余万艘/年,根据环保部门测算,在重庆登记注册的一万多艘各类运输船舶每年产生垃圾4.2万吨,粪便700多万吨,生活污水1500多万吨,含油废水100多万吨。这些垃圾中99%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长江。
虽然三峡库区整体水质没有明显变化,但在部分水域还是出现了明显的污染状况。其中最早出现变化的,是相传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家乡的香溪。这条小溪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但如今清澈的溪水已经变了颜色。
标本兼治预防泥沙淤积
长江是一条含沙量较为严重的河流,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最重大的技术问题之一。如果不能达到冲淤平衡,三峡是否可能变成下一个三门峡?
从最新的监测来看,长江泥沙含量已呈全线下降之势,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正以年均约1%的速度递减。据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介绍,目前主要通过蓄清排浑、加强生态保护、兴建上游干支流水域予以标本兼治。三峡水库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90米)、大尺寸(7×9米)的泄洪深孔,在来水量占全年61%、输沙量占全年84%的汛期6至9月,水库水位维持在145米低水位,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排浑”;汛末10月,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蓄清”。同时再在三峡工程建筑物布置上采取一系列的排沙、防淤工程措施,配合恰当的调度和辅助清淤,可以保障航道畅通和水电站正常运行。
与此同时,国家已启动在长江上游与三峡库区加强生态建设的措施,治理上游水土流失,从根本上减少泥沙入江入库,最近,国家再次对规模庞大的长江天然林保护工程增加投资。
长江50%的泥沙来自于金沙江,在今后数十年内,长江上游干流及支流将建成一大批大型水库,必将进一步减少进入长江及三峡水的入库泥沙量。其中溪洛渡、向家坝两组水库总库容为168亿立方米,对三峡具有显著的减沙效益。根据泥沙数学模型计算,溪洛渡、向家坝两座水电站联合运用30年,两库可减少向下游输沙125.7亿吨,占同期来沙量的84.8%,同时使三峡入库泥沙颗粒变细,有效减少三峡的泥沙淤积和对重庆港的影响。专家预计,重庆港的泥沙淤积应该是七八十年以后的事,80年以内不会有问题,80年以后能否达到冲淤平衡要不断研究、监测、实验,而且疏浚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