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湘黔三县联手共治“三省界河”
同建“绿色家园”
为彻底解决三省界河—花垣河水生态问题,重庆市秀山县、湖南省花垣县、贵州省松桃县协同,积极探索“生态优先、区域联动”的界河河长制治理思路,建立“四同三通、联巡联治”新模式,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流,实现从“多头管”到“集中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转变。
一、建立“四同机制”,解决界河治理怎么抓问题
一是同机制。签订《渝湘黔省际界河治理合作意见书》《2021年渝湘黔省际界河治理工作计划》,建立界河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每年轮流组织召开界河流域(县)联席会议一次以上,共同商议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坚持“党政领导、河长主导、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三县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确定县级河长3名、镇级河长7名,8个成员单位、界河沿岸各个行政村共同参与,形成“全盘有协调、面上有人管、线上有人抓、点上有人干”的治理格局。
二是同巡河。在明确各自区域责任和治理标准的基础上,由河长及成员单位定期开展联合巡河,对沿途发现的环境污染、涉河违规建设等问题开展治理,制定问题清单和整改方案,限期抓好落实。2021年以来,三级河长共同巡河21次,通过联巡联治发现、交办河道突出问题5个,已全部整改完成。积极推行三级河长、检察长、警长“三长”联合巡查制度,检察院把河长制工作纳入公益诉讼案件进行跟踪管理,对涉及沿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立案3件,依法打击破坏河流生态违法行为。
三是同治理。每季度确定一个治理主题,明确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现已开展以“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治理行动,取缔网箱养殖114口,退捕上岸船只100余艘,拆除乱搭乱建20户,对上岸渔民,结合实际统筹各类保障扶持政策,退捕渔民就业率达93.3%。为抓好污水处理工作,花垣县在沿河区域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秀山县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松桃县建成14个建制镇污水处理项目。
四是同发展。花垣县加快推进花垣河下瓦水小流域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河道清淤工程,着力将边城镇打造成“山、水、人、城”一体的宜居古镇、特色古镇、文化古镇和民族古镇。秀山县围绕“书里边城,画里秀山”定位,着力构建洪安镇乡村旅游“一心一园三带”发展格局。松桃县加快沿河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工程建设,建成冷水溪三阳河、孟溪河等20处堤防工程,实施松桃河支流长兴桃坪河山洪沟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长度1.66公里。
二、创新“三通模式”,解决界河治理资源共享问题
一是推动信息互通。为提升河流管护信息化水平,三县各级河长、河长办及有关部门每月共享水质监测结果、河流信息、雨水情、行洪安全信息、跨界河流水质水量、水旱灾害预警预报、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等监测信息。在今年强降雨期间,三县加强雨情、水情信息互通共享及汛期监测预警,会商研判10余次,有效应对过境洪峰,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
二是推动规划互通。制定《渝湘黔界河规划方案》,对三县涉及界河的项目设计实行统筹规划,力求做到生态一致、标准一致、风格一致,让流域建设更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山区特色,三方聘请专家3次深入实地,对界河进行整体规划,形成《渝湘黔省际界河规划意见书》,推动界河治理向纵深发展。
三是推动建设互通。为有效提升河流生态品质,三县着力在“建”“管”两方面做文章,由河长办牵头,积极推动联合编制“一河一策”、制定年度工作清单,做到一张清单管上下游、一张清单管左右岸,凡涉界河的重大建设,相互通报、共同管理,实施项目建设“菜单化”管理,促进界河治理步入规范化轨道。
三、落实“三项措施”,解决界河治理保障机制问题
一是引导群众参与。在醒目地段开辟宣传专栏,深入宣传河道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环境违法典型案例。聘请7名老党员和9名有威望的老同志、人大代表担任村级环境监察员和宣传员,深入开展“送法下乡”“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不断激发群众爱河、护河热情,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
二是强化各界监督。将三县河长名单和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设立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共同签订《关于加强“锰三角”区域及花垣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人大监督的决定》,开展“同饮一江水,共守一片天”为主题的“湘黔渝边区生态环境保护人大联合监督行动”。建立常态化调度和提示督办机制,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题督查,每季度开展一次自查,不定期开展抽查,对进展缓慢和未完成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情节严重的启动追责程序。
三是深入开展考核。围绕“怎么考、谁来考、如何考”,出台《渝湘黔省际界河治理考核办法》,制定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分值、计分方法,三县考核办定期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依法追究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2021年以来,累计下发通报3起,曝光典型案例3起。